在数字化和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,玄学和寺庙经济似乎与高科技格格不入。然而,它们却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繁荣,甚至被一些人视为AI无法触及的领域。本文深入探讨了玄学和寺庙经济的核心——仪式感,分析了AI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,以及AI如何在不破坏仪式感的前提下,巧妙地融入并提升这一古老经济模式的效率。

这两年,所谓的AI算命、AI起名之类的东西,很红,用户只需输入个人信息,如出生日期、地点等,AI便能生成详尽的性格分析、运势预测等报告。很多玄学公司甚至现在正大张旗鼓准备出海!
有人说,整个玄学乃至寺庙经济领域都会被AI颠覆。
我觉得有一个算一个,能说出这种话的人,既不懂AI也不懂玄学更不懂寺庙经济!
一、玄学与寺庙经济的核心是仪式感,这块AI毫无建树
先来看看很火的AI算命!
AI算命和真人算命到底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弊端?
我认为,主要有三点:
① AI缺乏环境氛围
算命先生桌上的罗盘、观音像、木头签筒、红绳、焚香……等,都能潜移默化的引导客户的大脑进入一种“仪式”,在这种仪式内,他会更容易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语,更容易被引导。而AI 给不出这个氛围,它只是一个页面或语音界面,不“沉浸”。
② AI缺乏身体语言
一个算命先生对你的眼神、语气、呼吸、静默……都能营造“神秘权威”。他能突然一拍桌子说:“你是不是母亲身体不好?”——哪怕是套路,也容易被击中。这是AI没办法做到的。
③ AI缺乏互动反馈
真人算命可以根据你的反应“见招拆招”,动态调整“话术路径”。AI 目前只能基于“静态上下文”生成内容,缺乏实时情感捕捉+策略转向能力。
[fancyad id=”45″]
上面三点决定了真人算命永远比AI算命多1万倍的仪式感。
而仪式感,其实才是寺庙经济或者说玄学经济的核心!
我们得承认,人其实是很乐意为“人工的、复杂的、低效的仪式感”买单的。
比如说,虽然本质都是茶,但店员冲泡+环境营造+排队体验的现制茶饮,就是比便宜量大快捷的工业罐装茶饮卖得更高价!
如果商业模式只便宜量大快捷这一种(这是鼓吹AI的人天天放嘴上的),现制茶饮这个行业就不会出现,更不会做得这么大!
事实上,AI在5秒内给出一个算命结果,在玄学逻辑中是个大忌。人需要过程才能产生情绪投入的(比如等待抽签、诵经、观看符箓书写、焚香等等)没有过程,就没有“信”。别说5秒了,在正式的法事仪式中,50分钟都是常态。
同理,
一个开光的佛珠,和没开光的,其原材料可能一样;
一个“转运法会”,其实就是诵经+祈福的程序;
一场“超度”,其实是你在旁边听师傅念了几个小时……
但客户愿意为这些“看不见的东西”付出几百几千甚至几万,是因为:这些仪式感营造了“我在解决一个人生重大问题”的体验。
客户买的不是东西,是一种让自己感觉情绪释放 + 缓解焦虑 + 希望注入的仪式感。
这点从寺庙经济的典型产品“法事”的成本构成也能看出来。
我们拿道观的某个法事举例,他的成本构成如下:

你会发现:客户支付的价格里面,上面几个成本项顶多占个20%,价格构成的80%以上都来自【情绪释放 + 缓解焦虑 + 希望注入】的仪式感,这东西是虚的,除了那20%,他背后并不对应真实的成本。
二、仪式感=人+场地+程序
所有的仪式感,都要满足:人+场地+程序这三个要素。
而这又是AI没办法替代的。
仪式感三要素之:人
所谓的人,可以是:道士、和尚、牧师、萨满,理论上谁都可以,只要他能够满足1特点:权威性!
人们愿意服从一个有“有权威”的人,因为他代表了“某种神圣性或者合法性”。
比如说,道长穿上法袍 ,你很容易进入一种“听他说话”或者“看他表演”的状态。
这和医生穿白大褂、心理咨询师坐在你面前是一样的心理效果。
在这一刻,他就是权威,你要听他说话,看他做事!
仪式不能自嗨,必须有这样一个或者多个权威人物来引导(至少是参与)!
而且,人越多越好,毕竟仪式感也需要从众心理,一个人跟着一群人烧香拜佛,他很容易产生【大家都一起做的事情,肯定是有道理的事情,我很安心】的从众心理。
仪式感三要素之:场地
所谓的场地,指的就是寺庙、或者道观。
仪式感需要特定的场景,比如同样一段经文,如果在地铁口听到你觉得是诈骗,但在道观里香火缭绕、钟声回荡的环境里,它就激发敬畏和感动。
这就像一个剧场,如果你是街头扮演皇帝,会被当神经病;但你穿上戏服站在舞台上,别人就鼓掌叫好。
道观=舞台
法事=剧本
道长=演员
香客=观众兼投资人
脱离了这个结构,仪式就失去了神圣性和权威性,剩下的只是“江湖套路”。
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国家对“封建迷信”的打击一直存在,主要是“边界管控”的方式。
在国内,只有是寺庙/道观等合法宗教场所内的相关活动(如法事)才是合法正规的。
也就是说,仪式感一旦离开寺庙/道观这个容器,超出这个边界。就没有“合法性”了,容易被视为“搞封建迷信”,引来社会主义铁拳的打击!
总体来说,寺庙/道观拥有三重正统性:
宗教正统:符合法教经典、师承、科仪;
文化正统:祖宗传承、民俗结合;
法律正统:有备案、有登记、能合法开展宗教事务。
所以,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是“卖宗教或玄学类仪式感”的唯一合适且合法的容器。
当然,考虑到算命、风水等已经成为了一种民俗,早已遍布中华大地,一般只要不起什么纠纷,普通民间算命风水先生搞搞这个业务,国家也懒得管!
仪式感三要素之:程序
程序是什么?
程序是一套时间有序、结构完整、情绪有预期的行为流程。
行外人形象地把程序称为:装神弄鬼
这套程序帮我们从一个心理状态,过渡到另一个心理状态。
过程是这样的:
起点 → 我焦虑、不安、迷茫、想知道命运
中段 → 你引导我说话、点香、抽签、听法语
终点 → 我安心、释怀、开始相信、愿意继续等或者愿意做出某些改变
拿道教仪式来举例:
焚香 → 敬神 → 念咒 → 发愿 → 解签 → 谢恩
这跟心理疗愈的“感受问题—命名—表达—整合—行动”一模一样。
只是用的是神圣语境。

可见,所谓程序,虽然看起来是装神弄鬼,但它完全不是形式主义,而是一套对人类心理把握得很好的剧本!
这其实和商务洽谈合作中的仪式感有异曲同工之妙!

三、AI唯一的机会:部分替代真人
上面说了这么多,其实不代表AI在这个领域没用。实际上,大有可为,只是前提要放对地方。
AI在寺庙经济和玄学这方面,最大的作用是取代无需仪式感的真人部分。
我们也说过了,真人是仪式感的核心要素之一,完全离不了。
但真人,其实也是有弊端的,那就是没办法规模化。
商业模式上有一个悖论:越有仪式感,越难规模化;越能规模化,就越没仪式感。
一个真人算命先生,他一天就只能算几十单,如果想扩大规模,那么意味着就要多招聘人,但是人是情绪化、不稳定的,同时玄学又是一个缺乏客观标准的事物,这会导致交付的产品没办法“标准化”,换句话说“产品质量不稳定”!
因此,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:
真人算命 = 高仪式感 + 高客单价 + 低扩展性
AI算命 = 高扩展性 + 低仪式感+低客单价
这是寺庙经济和玄学经济中的“规模化悖论”。
有没有什么方法,既能够不太降低仪式感,又让AI派上用场,提高效率,不让整个商业模式都那么依赖人力呢?
答案当然存在!
那就是:只让AI负责前端引流,后端仍然是以真人交付为主(真人交付过程也利用AI提升效率)。
需要提醒的是:国内只能合法寺庙/道观内做以下事情,其他场地做都涉嫌违法!
比如:
1)通过AI工具快速、批量生成质量达标的内容,如文章、图片或视频,分发到社交平台,进行引流。以往,这些内容都需要真人全程制作,现在用上了AI,妥妥地降本增效了。
2)利用免费或者价格低廉的AI算命、AI起名等服务,从公域吸引流量到私域,等到流量足够多的时候,对这些客户群进行分层,高净值的引导去做个法事供奉个福位,中净值的供奉个牌位或者供个灯,低净值的卖个开光手串或者平安符。
3)AI负责服务的前80%,完成基础推演(基础格局解读、运势方向),服务的后20%真人插入进行批言、解读,起到背书作用。这样在客户感知上会产生【这是AI算出来的结果,但真正的道长背书过了】,从而提升可信度,进而提升售价!
说白了,在寺庙经济和玄学这个领域。AI越努力模拟人类的“效率”,越接近被忽视的命运;而那些靠“人为浪费”创造仪式感的产品,反而收割了最多信任和利润。
人类是愿意去购买“笨拙背后的真诚”的,AI最大的敌人不是更先进的AI,而是现制茶饮中那杯要等上几分钟的手冲茶。
作者:嘉亮学长 公众号:嘉亮学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