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看热闹”到“踩坑”再到“放弃”:AI在企业内到底怎么推?

从领导层的高调拍板到项目推进的重重困境,AI在企业内部的落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本文将深入剖析企业在推广AI过程中常见的问题,从目标模糊、场景虚空到数据混乱、人员错配,再到员工抵触情绪的产生,揭示AI项目在企业内部水土不服的根源。

从“看热闹”到“踩坑”再到“放弃”:AI在企业内到底怎么推?

AI火了这么久,你的企业真的“用”起来了吗?

从今年DeepSeek爆火开始,几乎每个公司都在谈“AI+”,领导层开会讨论AI转型,IT部门忙着接入大模型,产品团队也开始写提示词、训练模型等等。

但几个月过去了,有多少企业真正把AI落地为生产力工具?有多少员工除了“看演示”之外真的用它解决问题?有多少团队“兴高采烈立项”,最后悄无声息下线?

为什么AI在企业内部看起来风风火火,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?问题到底出在哪?

我们今天就从“看热闹”、“踩坑”,一直聊到“放弃”的全过程,抽丝剥茧地看清企业AI应用背后的逻辑陷阱,帮你避坑、走通这条难但值得走的路。

01 AI项目在企业内部为何水土不服?

第一,表面风光,内里混乱。

企业内部最常见的AI推广模式可以总结为四个字:领导拍板。老板看到别家公司做AI应用了,立马问技术负责人:“咱们有没有?”

如果还没有,就迅速安排项目,成立“AI创新小组”,上报“AI年度计划”,做一份PPT展示“AI愿景蓝图”。

[fancyad id=”45″]

但真正开始推进时,问题接踵而至:

  1. 目标模糊:到底是降本增效、提升体验、还是内部创新?每个部门说的不一样。
  2. 场景虚空:很多团队硬找一个看起来像是能用AI的地方,比如“智能客服”、“知识问答”,但没有任何业务基础和用户需求。
  3. 数据混乱:AI最依赖数据,但大多数企业的数据孤岛严重,业务部门数据标准都不一致,别说训练模型了,连导出CSV都困难。
  4. 人员错配:派几个不懂AI的PM负责调度几个没时间的算法工程师,做出一个谁也用不了的“智能助手”。

第二,AI ≠ 项目,它是能力迁移

企业内部推广AI,最容易犯的错误,就是把AI当作一个短期项目在做,而不是一种能力迁移在推。

项目有明确节点、结项时间和可视化成果;而AI的本质,是逐步渗透业务流程、重新定义工作方式。

这就像“企业信息化”刚开始时,很多人也只会在办公室装个OA系统,然后说“我们数字化了”。而AI不是工具的堆砌,是流程的重构和思维方式的改变。

第三,成本高、效果差、员工烦

更扎心的是,很多AI推广项目会带来一个副作用:让员工产生抵触情绪。

因为这些项目:

  • 改变了工作方式,却没有提升效率;
  • 增加了汇报负担,却没有优化流程;
  • 标榜“辅助决策”,却处处被管理层当成考核工具。

久而久之,大家对AI的认知就从“技术创新”变成“又一个KPI工具”。这时候AI不仅不能提升生产力,反而变成了组织摩擦的新来源。

02 AI项目落地失败的底层原因是什么?

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:“企业不是不想转型,而是转型的激励结构不成立。”

同样的道理放在AI落地上也一样。很多企业看上去在“认真推进”,但其实更像是一次次“展示性改革”,既没有深度嵌入业务,也没有形成闭环反馈。

那么问题出在哪?我们从底层组织逻辑说起。

中层不敢动,高层只要样子

AI落地最大的问题,不是技术不能用,而是没人真想用。

高层往往出于“跟上趋势”的考虑,希望看到一个“我们也在搞AI”的外显成果,比如年终总结里的亮点PPT、一份AI战略白皮书、一两个看起来很酷炫的智能应用Demo。

但真正能推动业务的人,是中层。而中层面临的困境是:

  1. 用AI,不一定提升部门绩效,但一定会“打破原有路径依赖”;
  2. 不用AI,没人追责,还省事、风险低。

这就出现了一个荒诞的场景:领导要推进,部门要配合,团队要展示,但谁都不想真用。

业务和模型“两张皮”

以DeepSeek为例,很多企业在内部推广时,会接入API,做出一个“知识问答助手”或“智能工单推荐系统”,界面美观、响应也快,但业务部门反馈却是:

“它回答的问题都太浅,根本用不上。”

“我们数据不标准,它学不到东西。”

“让它推荐,最后我们还得人工校验一遍。”

为什么?

因为业务和模型压根没绑在一起。

AI模型不是万能钥匙,它是认知型工具,必须嵌入业务流程中,才能产生价值。比如用DeepSeek来生成运营日报,如果不和真实数据接口打通,只是让它从历史文档中“拼凑摘要”,那出来的结果永远只是“看起来像对的”。

一旦落不了地,项目就会变成“表演”。很多PM在汇报时只展示AI工具“能做什么”,而不是它“做成了什么”。

03 说了这么多,企业内部到底该怎么推?

关键讲清楚三件事:由谁来做、做什么准备、用什么方式。

第一,由谁来做。

很多企业内部推动AI的第一步是——找一个“试点场景”。

这看起来合理,实则误区很深。因为你会发现:

  1. 你选的场景是“公司最想解决的问题”,但不一定是AI能解决的问题。
  2. 你找的部门是“最有资源的”,但不一定是“愿意改流程”的。
  3. 你希望的结果是“模型效率高”,但实际中数据结构乱、接口拉不通、流程不配合。

真正靠谱的起点,是找到“一个愿意尝试的人 + 一个刚好能落地的点”。

比如一个市场部的内容运营负责人,日常要写海量文案,但自己苦于素材枯竭、节奏太快,如果给他接入DeepSeek的提示词模板、生成逻辑链,能够节省60%的写作时间,那么你只需要一周时间做个demo,他自然会天天用。

这类“局部刚需 + 使用者痛点 + 技术易落地”的组合,才是AI在企业内真正的“起根”机会。不是全公司都AI化,而是找到第一个真心拥抱它的人。

第二,做什么准备。

传统AI项目大多是“项目制”:上马、实施、验收、关账。这样做CRM系统、做OA平台是没问题的,但做AI一定死。

为什么?

因为AI项目是不断迭代和反馈的“认知系统”,不是一锤子买卖。

那应该怎么改?

企业要有产品型的内生机制,也就是把AI应用当作一个“持续生长的产品”来运营。

具体建议如下:

1. 建立“AI能力组”而不是“AI项目组”。

项目组只为一次性交付负责;能力组是长期负责“让AI越来越好用”。

比如组里包含:prompt工程师、业务产品经理、数据负责人、模型接口负责人、内部培训人员。他们不是负责一次性交付,而是围绕一个目标长期打磨。

2. 强化AI使用数据反馈机制

你要知道这个工具用了没有?谁在用?用得频不频?出了哪些问题?

如果没有这套反馈机制,那AI工具就是孤岛,最后只能沦为“PPT产品”。

3. 用“内部产品思维”来运营AI应用

不是上线了就完事,而是像运营一个SaaS工具一样,建立使用者画像、迭代功能、做培训、收集需求、写使用手册、设置SOP。

这不是项目,这是“内生产品”。

举个例子,一个企业的法务团队通过DeepSeek训练内部合同审核助手,第一版上线后准确率只有60%。他们没有急着推广,而是先找核心法务人员反复测错、打标签、调规则,三个月后才逐步扩大范围。这个过程虽然慢,但成果非常扎实,最终全团队使用率达到85%,并主动提出功能迭代建议。

这就是产品型组织的典型特征:一开始慢,但会越走越快。

第三,用什么方式。

很多人以为AI是一个外来工具,拿来插入原有流程。

比如你做日报,本来是人工写,现在要求你先去调用一个AI脚本生成草稿,再自己修改。

这种方式非常容易被员工抵触,因为他们会觉得:“你没帮我省时间,还多了个事。”AI要真正落地,必须融进原有流程,降低认知负担,而不是成为一个额外任务。

具体做法包括:

  1. 低侵入性设计:别逼员工跳到另一个系统里用AI,在他们熟悉的工作界面中嵌入调用能力,比如在Excel中一键调用DeepSeek生成数据洞察,在工单系统中自动提示答复草稿。
  2. 自动化优先于智能化:比起让员工主动“问”AI,不如让AI先自动“做”一点事,再让人来确认。
  3. 培训和文化要配套:AI是一种新语言。如果你只把工具推给员工,但不给他们“如何问”、“问什么”的提示模版、使用手册、错误纠正机制,那员工就会觉得这是“我学不会的东西”。而一旦他们产生失败体验,使用率就会雪崩式下滑。

最后的话

AI,不是一次爆改,而是一场长期的软重塑。

别再把AI当成项目、也别当成装饰,更别只当成战略口号。

企业内部真正落地AI的方式,不是去追风口,而是要耐心构建一个“让AI自然扎根的土壤”。

真正的AI应用,不是演示,而是默默提高效率;不是花哨,而是实用到让人离不开;不是领导喜欢,而是员工愿意。

希望带给你一些启发,加油!

作者:柳星聊产品,公众号:柳星聊产品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