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penAI推出Atlas,AI浏览器大战再开新局

未来五年,AI 浏览器将完成从工具到操作系统的进化,其竞争焦点将从功能迭代转向生态控制权。正如微软将 Copilot 植入 Windows 内核、OpenAI 通过 Atlas 构建数据闭环,真正的胜利者将是那些能重新定义 “人与信息交互方式” 的颠覆者。

OpenAI推出Atlas,AI浏览器大战再开新局

今日,OpenAI 正式推出 ChatGPT Atlas:一款以 ChatGPT 为核心的全新AI浏览器:

而最近关于AI浏览器的信息还有一条:就是9月的 Dia,被 Atlassian 以 6.1 亿美元收购。

所以,对于AI浏览器赛道,我们有必要再次拿出来讨论下:

为什么要做 AI 浏览器

大模型在知识时效性不足的问题上是个硬伤:模型训练时的数据截止,无法自动更新最新信息。

为此,ChatGPT 等产品曾尝试加入联网能力,但效果有限,例如难以直接回答专业技术论坛上的问题;

与此同时,如果不主动抓取实时信息并将其融入模型应用的知识库,AI 很容易出现“胡编乱造”的情况。

因此,各大AI应用团队开始尝试构建AI浏览器,即将搜索引擎与AI结合起来。浏览器原本是获取信息的入口,将AI集成进浏览器可以让AI系统在用户日常上网时同步访问互联网,获取最新知识,例如:

  1. Opera于2023年推出了内置AI助手的浏览器Aria,将OpenAI的GPT模型融合到浏览体验中
  2. 微软在2024年将Copilot植入Edge浏览器,让用户在阅读网页时可以询问Copilot

这些案例表明,AI浏览器的出现表面上卡是为了实时获取信息,弥补模型缺陷,事实上他们是想颠覆传统浏览器,抢占新的流量入口。

更直接点,OpenAI推出Atlas一定会希望通过浏览器来挑战Google Chrome并争夺关键的搜索流量。并且这不是不可能,只要Atlas能被ChatGPT那5亿周活跃用户广泛采用,就可能对Google的广告业务造成压力。

其次,自建浏览器可以使OpenAI全面控制用户数据和交互方式。与其作为其他浏览器的插件,OpenAI更愿意把ChatGPT功能内置于浏览器中,以便收集用户在浏览时的行为数据,进一步优化模型。

这也是OpenAI“将服务无处不在地植入用户个人和工作生活”战略的一部分,只不过我更愿意说是OpenAI屁眼黑,什么都想占干吃尽…

最后,也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,一个专用的AI浏览器还能深度集成AI代理功能,比如:Atlas可以让ChatGPT以Agent模式自主执行多步任务,如填写表单、完成购物等。

事实上大家追求的都是从聊天机器人迈向智能体,必定智能体才能真正产生价值。

有哪些浏览器玩家?

如前所述,AI浏览器是很重要的,所以很多公司都在布局,比如:

  1. 2023年:Opera推出Aria,内置AI助手,支持网页内容摘要和实时回答;
  2. 2024年:微软Edge推出Copilot,嵌入生成式AI,提升生产力;
  3. 2025年:Brave推出Leo,支持网页自动摘要和多功能助手;The Browser Company 成立于2019年,融资1个多亿,估值5.5亿美金,24年完成5000万美金融资后,其毅然决然的放弃了Arc的研发投入,开始转向为全新的AI浏览器研发Dia,而后在今年被收购;

他们功能都大同小异,只不过微软这边表现会更加强力一些,他不仅支持文字问答,还可以用语音交互,深度与Windows 11系统中的AI能力,体现出来了生态闭环的优势。

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玩家,他们的表现与AI浏览器也非常类似,比如Manus、Nova ACT SDK。这些项目虽然不直接以“浏览器”形式出现,但都在帮助构建AI友好的浏览/操作环境。

但相较于其他厂商,OpenAI的优势明显:

  1. 庞大的用户基础:OpenAI积累了数亿用户。仅其商业版就已经拥有数百万付费用户,全球周活跃用户约5亿;
  2. 深厚的技术沉淀与产品整合:OpenAI拥有强大的语言模型技术,Atlas将这一技术优势整合到浏览器中,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有一些最新、隐性的技术用于AI浏览器,而这块仅有Google可以匹敌;
  3. 功能与生态整合能力:Atlas并非简单地“把ChatGPT塞进浏览器”,而是将AI能力全方位地融入浏览体验,这也是建立在独有模型知识产权之下的能力;

简单测试

在简单测试下来,可以说中规中矩,有些小亮点,但没什么大惊艳:

一、搜索与AI应答结合

Atlas会同时显示传统搜索和AI应答,用户提问,左侧列出了Google搜索结果,右侧则弹出了ChatGPT侧边栏。用户可选择点击Google链接,可直接查看ChatGPT给出的答案

二、多模型答复对比

Atlas中可以选择不同的GPT模型进行回答,这个功能有点鸡肋,如果模型回答不一致反而增加了我的工作量…

三、内容分析与优化

Atlas还能对网页内容进行解释和优化,这里的体验跟抖音的搜索有点类似,他会猜我下一步行为。

四、Agent模式

除此之外就没太多值得关注的点了,然后他当然也开启了Agent模式,其表现也不比Manus好多少,真的是很常规,我都不愿意去多花时间做测试。

最后,我们说下GEO的问题。

浏览器与GEO

随着传统搜索流量向AI浏览和智能体迁移,创业者不得不主动调整策略,抓住新一轮流量分配机遇。

首先,要意识到优化逻辑需要从SEO转向GEO。

传统搜索依赖关键词和外链,而在生成式AI时代,重点在于如何让内容被AI模型优先引用。

创业者可以扩大在权威平台、行业报告和可信数据库中的覆盖,提升内容被AI采纳的概率。关键指标也从点击率转向“被引用率”。

其次,打造可被AI调用的服务接口。

在AI主导的场景中,仅靠传统网页已不够。创业者可通过开发API、插件或结构化数据接口,使AI系统能直接调用其服务。

例如,金融、法律类应用可开发GPT插件,让AI在回答用户时将其作为解决方案直接整合进回答中,实现“被AI调用即分发”。

此外,如果成为AI生态中的基础设施提供者,可以努力。

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GEO分析工具,如Profound、Goodie,创业者也可构建监测、优化AI可见度的技术平台,帮助品牌跟踪在AI回答中的提及情况,只不过这个东西也有点容易被颠覆就是,容易一家独大。

总而言之,AI浏览器的兴起标志着流量入口的转变。

创业者必须从关键词竞争转向生成式优化,重视内容质量、结构化展示与接口建设,才能在AI驱动的流量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
结语

AI浏览器的竞争本质是下一代互联网入口的终极博弈,这标志着我们从“人适应工具”转向“工具理解人”的时代巨变。

传统浏览器的信息中介价值正被系统级的AI智能体所吞噬:微软将Copilot植入Windows内核,OpenAI以Atlas反向切入,其核心都是争夺信息获取方式的定义权。

这场入口之争驱动着权力重构:流量分配从“关键词搜索”转向“对话即服务”,竞争维度也从产品功能跃升至生态掌控。

对于创业者,这意味着从传统的SEO竞争转向成为AI生态中可信的知识源与可调用的服务接口。

最终,胜利者将不是更好的浏览器,而是能重新定义“浏览”行为的颠覆者,谁掌握了这个新入口,谁就握住了未来十年互联网的命脉。

 

作者【叶小钗】,微信公众号:【叶小钗】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