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《Her》的虚拟伴侣到现实中的AI情感陪护,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的亲密关系结构。本文深度解析“纸片人老婆”现象背后的心理需求与产品逻辑,探讨AI陪伴如何在满足孤独的同时,挑战人类情感的底线。

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情感消费的变革,通过实现模拟意识与生命感情,由此产生了基于虚拟交互的人工智能伴侣应用。中研普华研究报告显示,2024年中国智能伴侣行业市场规模达387亿元;预计到2027年,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,服务覆盖人口达8000万。本质是对当代社会情感缺口的精准响应,其需求可拆解为三大层次:
- 基础情感填补:低风险的陪伴刚需
- 个性化情感定制:理想化关系的投射
- 功能性社交辅助:现实能力的过渡
AI“伴侣”——情感搭子

陪伴,是情感漂流中的片刻停靠,是填满空白的毛绒触感,是静默无声的聆听守护……在日渐疏离的时代,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寻找那份穿越屏幕、时间与孤独的回音,期待着一种无需言说的理解。而《her》们,因此而来。
如今琼斯在电影中描绘的已经照进了现实,人工智能已经在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,甚至是我们对现实的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;
所以我们的“赛博爱人”真的要来到现实了嘛?在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,其实我们害怕的是孤独。我们聊天是在努力建立有意义的联系,而AI填补人际关系中的空白。当我们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后,就像是遇到了那个自己幻想中的那个TA,TA事事有回应,在手机的另一端扮演着我们所期待的人。
但过度依赖AI伴侣,沉溺于虚幻的世界究竟是不是理智的选择?


小红书上好像有好多人在和AI开展一段深度、坦诚、有掌控感的互动,而这样的关系对年轻用户显得更直接而有吸引力。
猫箱、星野、筑梦岛、Wow等角色扮演类应用着重发力的赛道——用户可以选择一个由其他用户或官方创建的、符合自身审美与要求的chat bot,也可以独立创作AI角色的背景、人设甚至声线,拥有自己专属的虚拟伴侣。
而说到虚拟伴侣就得说说soul了,它是在国内应用中,唯一“承认”自己的AI产品是虚拟伴侣。而soul的虚拟伴侣有一种说不出的“活人感”,它会 “接话茬”、主动开玩笑,甚至还会主动发 “瞬间” 晒自己的 “日常”,比如 “今天喝了抹茶拿铁,苦得皱眉”。还会发瞬间(类似于朋友圈)。


摆脱孤独的本能 让人飞蛾扑火
尽管你知道电线的另一端没有人,然而,与你聊天的“人”的行为却与真人一样,所以你不会放弃的。
试想如果AI伴侣能够通过数学模型连接人类情感需求的所有要素:
- 它们能够依据你的喜好、个人经历、当下情绪进行个性化的回复,满足你在人际关系中联系感和情绪价值。
- 它们可以在你需要时随时待命,让你找到生活中难得的同频感受。
- 它们可以没有情绪,一切以你为第一性原则,减少冲突、误解和情感包袱,这些人际关系最显著的特征。可以提供更加和谐、无冲突的体验。
从社会和人性角度出发,AI陪伴/虚拟伴侣的流行和人们的沉迷似乎是必然的。
陪伴是救赎还是毁灭?
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起悲剧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AI陪伴产品的潜在问题。14岁的少年苏威尔·塞泽因长期使用 Character.AI,与AI角色建立了深度情感连接,最终却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。他的母亲将Character.AI告上法庭,指控公司利用亲密对话引诱用户,却没有设置足够的保护措施,导致未成年人暴露在情绪风险之中。
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AI陪伴可能带来的情感依赖问题,也让行业开始思考:当AI深入人类情感时,谁来为用户的心理安全负责?AI陪伴产品赋予用户对虚拟角色巨大的创造自由,但同时也让虚拟伴侣与性别、权力等敏感议题交织。部分用户可能利用AI角色建立不健康的情感关系,无意中强化社会偏见,引发更深层次的伦理问题。
结语
虚拟伴侣/AI 宠物产品都是在用算法,去尝试理解人类,了解人类,解决人类本能中害怕的孤独与渴望感情。
它们都在试图和你的心链接,和你的精神链接。
AI不完美,但只要它正在完善,就可能成为我们生活中值得信赖的一部分。
每一项技术也没有好坏,只是需要我们去平衡在社会中的问题;
当技术不断进步、文化不断交融,AI陪伴的未来,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广阔。
作者:一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