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penAI的发展并非偶然,而是战略路径与认知框架的必然演化。本文以时间线为轴,系统梳理其从模型演进到平台布局的关键节点,帮助产品人构建AI时代的战略预判能力,提前两年看懂趋势、布局机会。

序章:从Jasper的裸泳,到DevDay的匕首见光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剖析了Jasper.ai作为AI写作工具的成功与崩塌,揭示了其核心困境:当模型能力成为“大宗商品”,所有建立在更好调用模型之上的应用,其护城河都将一触即溃。
而就在昨日(当地时间10月6日),OpenAI DevDay上发布的一系列工具,尤其是Agent Kit进一步印证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判断:
Jasper式套壳应用产品的命运,不是失误,而是注定。
我们几乎可以很明确的看到,OpenAI正在用平台之手,系统性地瓦解整整一代AI工具应用的生存空间。
它不只验证了Jasper的崩塌逻辑,更揭示了一个清晰趋势:
Jasper式陷阱并非个例,忽视工作流的AI产品,终将被工作流吞噬。
而对于我们,则必须重新回答那个灵魂问题:
你的产品,是用户随时可替换的更好锤子,还是他们无法脱离的协作主干线?
第一幕:平台的三路合围——OpenAI如何系统性瓦解套壳市场
OpenAI正从三个方向,对所有价值位置太靠前、流程结构太薄弱的应用,形成战略合围。
三大更新Apps SDK、Agent Kit、Codex与硬件计划共同描绘出了OpenAI从模型公司迈向AI基础设施的清晰路径:
①Apps SDK:从孤岛到围城
- OpenAI效仿苹果AppStore,推出AppsSDK,让应用直接在ChatGPT内部运行,并提供开发、分发、变现的闭环。
- 允许开发者在ChatGPT内部构建应用,形成开发→分发→变现的闭环
- Booking、Coursera、Figma等大公司已入驻。
解读:
就像苹果打造了 iOS,OpenAI正在打造自己的AI OS。这是对孤岛型生态最致命的一击。这让所有独立的、功能单一的工具型应用,都面临被平台原生App替代的风险。用户的终点站,变成了平台的起点。
②Agent Kit:从黑箱到流水线
- 提供可视化画布、可嵌入的聊天界面、自动评估与Connector接入;
- 现场演示:8分钟上线智能问答客服Agent。
这是对“锤子型”产品的釜底抽薪。Jasper曾经的核心优势之一,就是通过Prompt模板和产品化封装,让不懂技术的人也能用好AI。现在,OpenAI直接把造锤子的机器免费分发给了所有人。任何仅以更好的提示词或更漂亮的UI为卖点的中间层产品,其价值都被无情碾过。
③Codex × 硬件联动:从工具到无处不在的操作系统
- Codex正式版发布,集成Slack、CLI,成为企业协作的一部分;
- 与JonyIve合作,开发AI硬件,目标是少焦虑、少界面、更快乐。
这标志着OpenAI的野心远不止于一个网页或App。它希望成为工作流和生活流(硬件)中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。这再次印证了Jasper没能成为生态嵌入层的战略失误。当AI像水和电一样渗透到所有主流平台和设备时,任何一个需要用户刻意打开的独立应用,都将被彻底边缘化。
第二幕:终极拷问再升华:流程战到底在战什么?
任何革命性技术,其价值都会沿着基础设施 → 工具 → 工作流的路径向下沉淀。
Agent Kit的发布,正是代表着OpenAI用一套近乎平台级武器的组合拳,试图把整条AI应用价值链重新洗牌。
这迫使我们必须从怎么封装模型切换到怎么统筹流程的战略级问题,创业者真正的战场在工作流。
1.护城河的再定义:从嵌入流程到主导流程
过去我们说,护城河是嵌入客户的工作流。现在看来这还不够,因为OpenAI自己也在做嵌入。新的护城河是主导客户的核心业务流程。
这意味着,你的产品不再是一个环节,而是客户完成一项复杂业务(一场营销战役、一次产品研发)的指挥中心。它负责调度、协同、整合包括OpenAI在内的各种能力,而不是被它们整合。
2. AI应用的三层价值模型
一个真正强大的AI应用,其价值应该建立在三层深度之上:
第一层:功能价值(浅层/高危区):提供AI生成能力。这是Jasper 1.0的模式,也是最容易被平台吞噬的价值。
第二层:流程价值(中层/竞争区):将AI嵌入现有工作流,提升特定环节的效率。这是Jasper 2.0试图转型的方向。
第三层:资产价值(深层/安全区):通过与客户的深度协作,沉淀出无法被大模型复制的私有资产。这包括:
- 数据资产:企业内部的知识库、客户数据、流程数据,经过AI的不断学习和优化,形成独特的企业大脑。
- 协作资产:团队成员在你的平台上形成的协作习惯、审批流程、沟通记录。这是一种组织惯性,替换成本极高。
- 信任资产:成为客户处理核心、敏感业务时最信赖的平台。
第三幕:AI创业者的生死罗盘,从调模型到定义协作
谁能设计出人机协同最优路径,谁就拥有护城河。
从功能思维转向场景思维
别再问:我的AI能生成什么?
请开始问:客户在哪些关键场景中,愿意为提效、决策、风控付费?
拥抱被集成,而非做入口
别幻想自己是平台。AI要像水电一样,融入现有系统,你不是终端,而是底层增强器。
深耕垂直领域,积累私有知识资产
想做AI应用的护城河,必须进入以下资产层:
- 数据资产:客户内部知识图谱、历史行为数据
- 协作资产:流程、权限、组织惯性
- 信任资产:处理关键业务的隐性依赖与品牌信任。
这才是真正无法被大模型替代的堡垒。
那么,创业者该如何判断自己的产品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?
我们可以构建一个AI产品护城河雷达图,从五个维度进行自我审视:
- 流程深度:你的产品是解决单点任务,还是贯穿了客户一个完整的、多步骤的核心业务流?
- 数据壁垒:你的产品是否能利用并沉淀客户的私有数据,形成越用越聪明的正向飞轮?
- 协作粘性:你的产品是单人工具,还是多人协作平台?替换它需要多少人改变工作习惯?
- 生态嵌入度:你的产品是孤岛,还是能与客户已有的系统(如飞书、钉钉、CRM)深度集成?
- 价值定位:你是在帮客户生成内容,还是在帮他们重塑生产力?
当然,转向流程战,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。低价值的、简单的、非核心的流程,同样会被Agent Kit等工具迅速商品化。
真正能成为护城河的,是满足以下条件的高价值流:
- 高复杂度:涉及多角色、多节点、长周期的协作,无法用简单的拖拽生成。
- 深集成度:需要与企业内部多个异构系统(如ERP、CRM、财务软件)进行深度数据交换。
- 强知识壁垒:流程本身沉淀了深度的行业know-how和合规要求(如法律、医疗、金融)。
- 高信任成本:流程处理的是企业的核心、敏感业务,客户不敢轻易更换供应商。
终章:告别镀金时代,迎接青铜时代
从Jasper的黯然退场,到OpenAI的生态合围,历史的指针在短短两年内完成了一次彻底的拨转。
那个靠一个聪明封装就能成为独角兽的镀金时代已经结束。DevDay是一个分水岭,它宣告了所有AI应用开发者都进入了一个更艰苦、更需要深耕细作的青铜时代。
但这也是一次巨大的解放。它让所有后来者明白:我们无需再与巨头的模型霸权正面抗衡。我们的唯一任务,是成为最懂客户业务的那个工作流设计师。未来已来,它不属于更锋利的锤子,而属于更聪明的流水线。
真正的机会,不是去做一个新的画图或记事本工具,而是要去做那个无法被替代的、服务于特定行业的AutoCAD或Adobe。
这不是一次偶然的技术升级,而是平台为了掌控AI时代的全部价值链,从源头对生态位进行的一次蓄谋已久的重新划分。
在这场划分中,没有中间地带。
作者:Mio的AI商业观察